中华法治文化大讲堂 中华法系经典案例(五)解析:家事案件的裁断智慧

来源:贝博官方app下载地址    发布时间:2025-04-26 22:28: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习多次强调,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法律文化蕴含丰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为深入践行习法治思想、习文化思想,做实“两个结合” ,助力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即日起,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开设【中华法治文化大讲堂】栏目,通过生动鲜活的历史案例、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不断传承和弘扬中华法系的优秀思想和理念,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

  “智断分家”一案讲述的是宋初名相张齐贤第一次出任宰相时,智断真宗两外戚兄弟分家析产一事。分家析产在古代被称作“别籍异财”。宋朝法律规定,若父母在世时子孙不能别籍异财,待父母下葬服丧完毕除服后方可。本案中,真宗两外戚兄弟认为分家不均,故而引发诉讼。但张齐贤并未就案论案,在争议的家产上下功夫,而是料准两兄弟不肯吃亏,一口咬定对方所分财多的心态,令二人互换所得,使双方哑口无言,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张齐贤处理此案所展现的智慧,对当今家事案件审判具有宝贵借鉴意义。

  固定诉讼请求、明确争议焦点,是案件审理的两个重要环节。诉讼请求是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核心所在,是审案的第一步。而争议焦点则是审查的关键和重点,直接决定案件审理方向。张齐贤在审理此案时看似草率,实则是找准了矛盾的症结所在,弄清楚了当事人提起诉讼背后的真正原因。两兄弟的诉讼请求是均分家财,张齐贤并未将审理重点放在“分”,即财产核对与价值评估上,而是将争议焦点落在了“不均”,即双方都认为对方所得家产多于己方上。这样做不仅使案件的审理过程简单化,更有助于服判息诉。

  本案在交由张齐贤审理之前已经过多次裁决,但双方均是不服。可见,无论司法官如何决断,两兄弟均感觉自己吃了亏,认为裁判结果有失公允。既如此,本案裁决的重点在于两兄弟能否信服。张齐贤正是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并没有按照常规思路逐一析产、核对财物,而是紧紧抓住两兄弟互不相让、不肯吃亏的心态,“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双方都没有反驳的理由。因此,在家事案件的调解和审判过程中,法官要懂得察言观色,进一步探索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心理健康状态,摸清各方争执的内容及矛盾产生的事实经过,根据当事人的真实诉求制定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法官换位思考,找出各方利益诉求的交汇点,将各方思想统一到共同利益上来。

  本案中,张齐贤不在析产的细节上纠缠,避免双方各讲各理,导致关系进一步恶化。这种并不按部就班、打破思维定式的解决方法,尤其值得当下的年轻法官借鉴。年轻法官理论基础较为扎实,但社会阅历不足,审理案件时往往重理论、轻实践,重书面证据、轻沟通走访。有些家事案件的当事人原本感情基础不错,一气之下引发纠纷,诉至法院或许只是一时冲动,事后可能心生悔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法官能耐下心来,进一步探索当事人真实的诉求和意图,于庭前多做些沟通调解工作,就很可能促使双方握手言和,实现案结事了。

  文中,两兄弟经多次裁决仍不服。倘若仍交由台府重新审理,无非就是重复先前流程,忙到最后可能与之前效果并无二致。故张齐贤为了彻底止讼息诉,果断裁决,一旦定案即具结文书、签字画押,组织双方交换财产、互易文书,迅速平息争端,了结此案。古今同理,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要把握好公正与效率的关系。在面对非理性维权的当事人时,要正确引导其开展诉讼,及时下判,避免久拖不决,消耗司法资源。

  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家事案件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当事人之间有着“剪不断”的亲情关系。法官要处理的不仅是法律关系,更是亲情关系。倘若处理不当,案子虽然结了,亲情也可能断了。本案中,张齐贤在断案时没有从法律角度着手,而是从当事人的心态和诉求上着手,他不直接对案件事实做出详细的调查,以当事人陈述为准,就是为防止两兄弟在争论过程中矛盾进一步激化,造成亲情无可挽回的局面。这种看似“和稀泥”的办法,实则是平衡双方利益的最佳方案。因此,法官在审理家事案件时,应当充分发扬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精神,注重调解为先、调判结合,在维系亲情上下功夫,以达到“法意人情,两不相碍”的效果。

相关产品推荐

贝博官方app下载链接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贝博bb平台艾弗森版小程序

扫一扫进入小程序

版权所有©贝博官方app下载地址 地址:烟台市芝罘区化工路110号院内 咨询电话:13953519745
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贴文章),图片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流量统计-百度统计技术支持: 贝博官方app下载链接
网站地图